杭电e家人

陈学军:淡定,只因成就在手

发布时间:2014-06-25文章来源:新闻网

人物名片:陈学军,开云体育91级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学生,现任北京创想空间商务通信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我把生命中最宝贵的时间献给了今天我所从事的事业——互联网通信。因为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人们可以发现互联网不仅可以改变生活,也可以改变工作。人们通过互联网能更加智慧的工作和学习。”
                                                                                                                        ——全时公司创始人兼CEO陈学军

他来自全时,他曾经是我校95届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学生,现在他再次回到这里,讲述他的“创业故事”。陈学军,像无数的大学生一样,带着对未来、对梦想的无限憧憬走入了社会。经历了十几年的创业艰辛,让全时从2000年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800多人,从几十万收入到现在市场估值30亿,从几家客户到现在的20000家企业客户,其中包括全球500强企业300多家,至今已有日均有超过20,000人通过全时的产品学习和工作!
  十三年前,他创办国内首家远程电话会议公司,率先把电话会议引入中国,成为中国电话会议行业的先驱;
  十三年来,他专注于中国远程会议研究;
  十三年来,他致力于包含语音、网络、视频等性能的远程会议的推广与服务升级;
  十三年来,他打造出中国唯一的SAAS(软件即服务)会议平台,带领全时研发出国内首款“云会议”产品,将中国远程会议系统研发能力提升到国际水准。
  长达十几年的创业历程中,陈学军经历过资金紧张甚至卖掉房子的窘迫,也有过业绩增长20倍的风光,如今,陈学军在回顾自己的创业生涯中那些艰难的选择和激动人心的时光,语气中更多的是经历磨砺之后的沉稳淡定。举重若轻的豁达从容姿态,让你难以想象他还未到不惑之年。
  现在除了出于尊重和礼节性的拜访,陈学军已经大大减少了长途出差面见客户的频率,大多数事务都在电脑和电话中完成。这正是他进军电话会议行业以来所倡导的,他自己也亲身实践。从一次与朋友饭桌上的交谈临时决定购买一台电话交换机,到目前国内最大的电话会议公司、再到向世界500强中的300多家客户提供电话会议系统,陈学军已经可以淡然看待每一次快速增长或不景气的低谷,以及公司成长过程中的种种诱惑。
  现在的陈学军已经全心投入到电话会议产业中,心无旁骛,他力图成为中国最懂得开会的人。但事实上,并非从一开始,他就有这样的笃定。

成为创业者
  1995年,大学毕业的陈学军进入北京国安电气总公司担任秘书。在当时,无疑是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高福利、稳定的国企背景,近距离接触公司高层,能够在这样的体系中安心工作一级级升迁,也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
  但在国安电气的安稳工作,却让陈学军深深感到不安——过于轻松安逸的生活会让人丧失目标和独立性: “我是年轻人,但我的工作是做秘书。当时会考虑,通过这份工作我能够得到什么呢?能够收获一些荣誉开拓眼界,但主要是安排领导吩咐的事务,我没有自己的能力。我非常想去做自己的事。”
  渴望独立,但前途尚不可知,没有人能保证功成名就,处在事业分岔路口的陈学军彻夜难眠。2000年,他终于下定决心开创自己的事业,离开当时已经年收入300亿元的国安电气,并婉拒了老板的热切挽留。
  辞职后的陈学军与合伙人共同创办了创想空间有限公司(即现在的“全时”),提供虚拟专用网络(VPN)、语音业务。新公司朝着陈学军预期的方向逐步增长,但2002年与客户的一次谈话,却成为陈学军后来事业的真正起点。
  当时客户无意间提到如果有电话会议服务,可能会考虑购买。这个偶然被提出的话题,陈学军却认真思考了一个月:工作以来,会议一直是他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国安电气期间,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帮领导开会;开始创业后,组织和参加各种会议也占据了他很大一部分时间。基于此,陈学军相信,自己对会议足够熟悉和敏感,更何况会议占据了人们工作中如此之多的时间,未尝不能成为一门生意。
  一个月后,陈学军决定正式将远程会议纳入公司的业务当中。他让人采购回一套电话会议系统,开始向客户推销会议服务,当时在国内只有包括电信运营商在内为数不多的几家公司开展远程会议业务。
  在当时,许多与他同期的创业者们正在通过互联网的娱乐内容掘金,但陈学军理智认为,他对开会这件事情足够了解,而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长,他会越来越不懂娱乐,但会越来越懂得商务活动和开会,从事会议业务,会是他在今后更加得心应手而不是疲于奔命。
  不久之后,陈学军对于会议市场的的判断即得到了第一次证明。2003年“非典”期间,见面工作已成难题,尤其是在北京、广州等重灾区,也是企业集中的地区,对于绝大多数公司无异于一场灾难。但陈学军敏锐地嗅到了这次契机,生平第一次在媒体打了广告,宣告公司免费提供电话会议服务。一时间,使用全时电话会议系统的公司增长到100多家,其中绝大多数是世界500强企业,原本使用者寥寥的120方系统每天爆满。出乎陈的意料,辉瑞等不少公司用过之后主动提出愿意付费使用。
  突发事件让陈学军更加相信自己选择的方向,电话会议是一块未被充分开发的巨大金矿。“非典”结束后,公司的业务并没有像陈学军曾担心的那样随着“非典”的结束而回落,很多企业在继续使用电话会议系统。

迷失与决断
  2006年,一个难题让雄心勃勃的陈学军陷入了迷失方向的巨大焦虑之中。公司虽然在持续盈利,但陈学军的苦恼之处在于,公司没有以他期望的速度保持增长。
  对于当时能够放弃安稳工作走向未知创业的陈学军而言,挣多少钱显然不是他创业的最大动力,而是一只无形的手在推动他去超越自己,公司不能持续增长的苦恼时刻纠缠着陈学军。即使是创业初期为了公司资金流转,他和创业伙伴徐槟一起把房子卖掉时,都没有让陈学军感到这样煎熬。
  五年后,他坐在办公室,当然已经度过了这段难捱的时光,他一边敲打着键盘,一边回忆道,创业最困难的时候是不知道未来要做什么的时候。就像航海,如果没有方向那才是最艰难的,如果你有方向,其他所有的困难,比如客户的投诉、销售的抱怨都能够克服。陈学军沉稳道:“曾经业务和财务上那些压力也有过,但我都忘了。因为那些事情都好办,最难解决的是你是不是在做一个正确的事情,这个事情的目标是什么,其实没有几个人能够把自己的目标说的很具体,这才是最大的挑战。”
  当时,陈学军想了很多办法,但收效甚微,于是他决定去思考和解决更核心的问题,方法则是亲自去看这个行业在全世界最好的公司。2006年,陈学军和徐槟抛开公司的种种现实问题,远赴美国,拜访世界领先的远程会议公司和它们的客户,学习这些美国同行的成功之道。因为他明白,如果最重要的方向问题没有解决,所有业务层面的补救方案都只是治标不治本。
  当时他英语很差,但这没有成为他向领先者学习的障碍。去往美国之前,他专门请人花了两个月时间把所有相关的资料翻译好。在美国期间,曾经为了等一个要见的业内人士,在陌生的旧金山的咖啡馆里等上7天,就为了向他问五个问题,例如:你为什么能够成功?
  这段经历尽管艰难,但陈学军觉得获益匪浅,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他看清了远程会议的方向。经此一行,明确了方向的他可以淡定、沉稳应对任何业务中大大小小的问题和质疑。
  决心可见一斑,他放弃了收入过亿的主营业务,依然将战略重心转向年收入数百万元、在中国尚未被证明的远程会议领域。支撑他的逻辑也非常简单: “企业解决不了太复杂的问题,而我们就解决一个很具体的、开会效率的问题。”陈学军十分确定,中国是个非常喜欢开会的国家,如果在网上打游戏、卖书都是个大生意,为什么开会不是个生意?人们开会花的钱远远比买书多。

成就与淡定
  5年之后看来,陈学军已经拿下世界500强客户中的300家左右,以及中国证券、医药行业的绝大部分客户。通用电气这样的公司每年会向全时支付数千万元的会议费用,不仅用来召开会议,而且频繁应用于日常协作、培训、营销和远程支持。
  随着公司成长和业务增多,陈学军对于电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本只要求电脑运行流畅,但现在他更加看重的是无论如何要确保数据安全。这从软件上不难做到,但硬件损坏造成的损失,挽回成本会更高。而戴尔的Vostro 3300采用了超敏感防跌落硬盘设计,能够避免笔记本由于物理碰撞、跌落造成的数据丢失、系统不稳定。这使他能够放心把任何重要数据交给电脑保存和管理。超长待机能力也把他从电源旁边解放出来,能够随时自如地移动办公。
  同时他为员工配备的工作电脑也是戴尔品牌,一方面作为技术公司,对电脑的稳定性、信息安全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 戴尔沉稳大气的商务气息,更契合公司在商务场合的身份,能够给客户信任感。
  继500强之后,陈学军开始做中国的大企业客户。一方面,他自信能提供最好的电话会议服务,因此要把自己的服务卖给最大的公司,另一方面,大型企业无论是从对远程会议服务的需求还是意识上,都更加契合。相比与创业之初的艰难,这一步陈走得异常轻松淡定,似乎也没有遇到什么挑战。
  目前,公司的销售额已经是2006年的20倍左右,但陈学军信心百倍,他的期待是200倍。为此,他带领公司开辟新的增长点:国际化以及中小企业。
  2009年起,陈学军不再满足于创业所在的本土市场,而开始思考走向国际市场,把香港和新加坡作为前哨。与国内相同,在香港陈学军也是从大公司做起,不到一年时间,已经签下大约100个客户。走出大陆市场,陈学军最大的收获之一是客户的各种反馈和批评,对他而言,这却是动力。
  陈学军淡然笑称,在内地已经很少有客户对他提出批评意见,但在香港和新加坡,总会有一些客户提出对产品还不太满意。他承认,只有走出去才知道自己哪里做的不对。他听到最多的意见是英文说得不好,或某个细节做的太“中国”了,还不够国际化。对此,陈学军已经可以放心把决策权下放到香港办公室,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做一些相应的改变。
  另一方面,中国的中小企业市场是陈学军更为看重的机遇,他开玩笑似的说道,因为自己创办的企业也是中小企业。事实上,欧洲会议市场95%的收入来自中小企业,在美国这一比例是70%。过去五年中,陈学军已经满足了金字塔顶端的客户,他将要面临的真正的挑战在于中国有几千万管理者,太多的人并不知道远程会议,但所有的企业都想提高效率,陈学军希望自己所做的事业成为中国所有管理者的工具。
  为了了解中小企业的需求,作为公司最高管理决策者的陈学军像刚刚开始创业时那样,亲自参加调研。为此,他刻意暂停了自己与大企业的接触。曾经在一周中,他亲自接触了10家中小企业,并且他要求公司高管在内的所有与客户接触的人员参与调研的一线工作。
  陈学军承认,这种勤奋是十几年前的第一份工作给他留下的最宝贵财富:尽管当时是在稳定的国企,但他年满50岁的老板依然每天勤奋工作到夜里两点,这让陈学军印象颇深。勤奋后来也成为陈学军对自己和下属最为看重的品质之一,哪怕公司已经走上了平稳发展的轨道。
  现在,常常有人会问到陈学军关于上市的问题。但IPO和融资这类让许多企业者关注和疯狂的事情,在陈学军看来这都不是最重要的。创业拼杀的艰难历程和来之不易的成就让他十分确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对此他十分清醒而淡定。(校友办)

上一篇:下一篇:
" class="hidden">汕头百姓网